
斑駁的滿鐵檔案、楊靖宇的抗戰遺物、新中國第一輛卡車的喜報……8月19日,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將在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中蘇醒。
整個展覽面積約4400平方米,以九個展區系統梳理吉林三百年發展變遷。
展館中,1200余張歷史圖片、70余個數據圖表與1000余件(套)珍貴實物交織成一部立體史書,其中,500余件展品為首次公開亮相。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讓我們翻開吉林厚重的歷史畫卷,回溯吉林省近現代風云變幻,感受吉林人民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傳承血液中奔涌的紅色基因。
歷史總序:填補空白的吉林敘事

走進展覽館,感受近代吉林300年歷史事實的曲折與無奈、苦難與輝煌。
展覽首次全面系統挖掘吉林近現代史,填補了吉林省缺乏近現代史專題展覽的空白。
展覽時間跨度,從1644年清軍入關延伸至20世紀50年代末,九個展區依次展開:“清代吉林”“俄日的侵略與吉林人民的反侵略斗爭”“軍閥統治下的吉林”“偽滿洲國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十四年抗日戰爭”“東北解放戰爭發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搖籃風采”“吉林省的全面建設”。

展覽門口的浮雕,以開拓邊疆、保衛邊疆、解放邊疆、建設邊疆為主線,融入長白山、松花江、工業成就等地域與時代標志符號,形成了歷史脈絡的時空敘事,充分展現了吉林從探索現代國家之路到復興中華文明之路的光輝歷程。
邊疆視角:柳條邊墻與海岸線之變
展覽以獨特邊疆視角,呈現吉林這片土地的多元基因與護疆史詩?!扒宕帧闭箙^中,一道特殊的“綠色長城”引人注目——柳條邊墻,深刻影響了區域發展格局。

清朝以“武功開國”,努爾哈赤以“十三甲肇基王跡,用兵實始于吉林”,視吉林為“國家根本之地”。
康熙年間把東北定為封禁區,修筑柳條邊墻,設置邊門,派兵駐守,嚴禁私入。
清代柳條邊墻在吉林省境內綿延345公里,這道“綠色長城”深刻塑造了吉林的歷史發展軌跡:它通過邊門管控人為制造了“邊里-邊外”的差異化發展格局,延緩了吉林中西部開發卻意外保護了長白山生態環境。
邊墻守軍后裔形成的“臺丁”群體成為民族融合的特殊見證,而“邊臺”“邊壕”等37處遺存地名與伊通縣保存的2公里邊壕遺址,仍在訴說著這段獨特的邊疆治理歷史,成為解讀吉林開發史的空間密碼。
展覽第二部分,還解答了一個歷史地理之謎
“吉林為何由全國海岸線最長的行政轄區變為距海最近的內陸???”
在“俄日的侵略與吉林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展區,參觀者將看到從1858年《璦琿條約》到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僅使吉林從濱海省份淪為內陸,更造成出??谌笔?,至今仍是東北亞地緣格局的歷史傷痕。

鐵證如山:滿鐵部分檔案首次公開展出
光緒三十年(1904),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權益,在東北開戰。最終,日本獲得寬城子(長春)至旅順間的鐵路支線及其附屬地的一切權利,為后來的侵略擴張埋下了伏筆。


這場戰爭使吉林中部淪為殖民據點。戰爭催生的“間島問題”與“北滿特權”更撕裂了吉林主權,成為東北淪陷的前奏曲,而戰場遺留的萬人坑(今吉林蛟河境內)至今仍在警示弱國命運的歷史悲劇。
滿鐵(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是日本殖民東北的核心機構,以經營南滿鐵路為名,實為全方位侵略工具。它通過附屬地在長春、四平等地建立“國中之國”,推行文化殖民。
展覽中,滿鐵部分檔案也是首次公開展出。
紅色血脈:“三地三搖籃”標識吉林榮光
展覽系統呈現了吉林省的紅色標識——“三地三搖籃”:東北抗日聯軍創建地、東北解放戰爭發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電影事業的搖籃、航空事業的搖籃。


在“十四年抗日戰爭”展區,楊靖宇將軍的英雄事跡被細致還原。1940年2月23日,孤身陷入重圍的楊靖宇拒絕誘降,燒毀文件后與敵血戰,壯烈殉國,年僅35歲。
展覽還特別設置“密營歲月”場景復原,“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再現抗聯戰士在零下40℃的低溫行軍作戰,吃野菜樹皮,宿山林荒野,爬冰臥雪,與敵周旋14年,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奮斗的狀態。


在“新中國的三個搖籃”展區,一汽投產的喜報等實物展品,訴說著吉林對共和國工業化的獨特貢獻。這些實物與長影集團的紅色經典電影、航空事業的早期探索共同構筑了吉林的工業文化底色。
重磅文物:千件展品中的歷史密碼
千余件實物展品中,不乏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見證。
龍虎石刻拓片、偽滿洲國御用萬歲條幅、抗美援朝戰斗英雄關崇貴個人物品等,讓觀眾與歷史“面對面”,感受歷史的真實性與厚重感。
今年2月,長春市豐樂劇場舊址修繕中發現的6把日俄軍刀,其中刻有銘文的俄式軍官刀首次亮相。

尤為珍貴的是抗日報刊《救國時報》——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機關報。《救國時報》共發行152期,登載“日寇鐵蹄下的東北”專欄文章14篇、“東北義軍捷報”27篇、“抗聯文告”16篇、“抗日烈士傳略”5篇、反映抗聯各軍斗爭的通訊29篇。

開展后的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將為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注入“歷史內核”,讓這里從特色商業街升級為吉林省近現代史的文化窗口。
展廳里,那把在豐樂劇場遺址發現的俄式軍官刀、滿鐵檔案中泛黃的“上海共產黨支部宣言”譯文……這些沉默的證物即將向參觀者訴說一個地域三百年來的抗爭與重生。
吉林省博物院已計劃將展覽作為全省中小學生“開學第一課”的鮮活課堂,讓年輕一代觸摸這片黑土地的精神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