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為更多黑土地蓋上“被子”
新華社長春8月1日電(記者薛欽峰)松嫩平原,滿眼翠綠。田間地頭,一眼望不到邊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如今在黑土地上,秸稈覆蓋還田與深翻還田、有機肥還田……越來越多農田里一改過去旋耕起壟的傳統耕作方式。一系列保護黑土地的耕作模式,猶如為黑土地蓋上一層“被子”,保護著黑土地,讓黑土地越來越有“勁兒”。
近日,玉米進入生長關鍵期。在位于黑土地核心區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近期雖經歷了大風天氣,但地里的玉米依然挺拔。只見玉米根部深深扎進土壤,一層碎秸稈覆蓋在壟間已開始發黑腐爛。梨樹縣八里廟村種糧大戶盧偉說,這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覆蓋還田,可以保護黑土地,助力玉米穩產增產。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全國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多項保護性耕作方式被應用(7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今年五六月份,東北多地出現氣象干旱,進入六七月份,連續降雨又讓不少農田出現內澇。盧偉卻并不擔心,“保護黑土地多年,玉米抗災能力明顯增強了?!彼f。
梨樹縣探索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已有十余年,80%耕地應用保護性耕作。特別是去年黑土地保護法實施以來,梨樹縣在應用保護性耕作基礎上,探索將秸稈和糞肥堆漚還田,構建種養循環體系,打造黑土地可持續利用新模式。

7月31日,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保護性耕作試驗田,幾名學生查看玉米生長情況(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梨樹縣四棵樹鄉種糧大戶王亮今年將7000余立方米的糞肥施用到300余公頃土地?!敖斩捈由霞S肥,土地越種越有勁兒?!蓖趿琳f。
2020年至2022年,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應用面積從4600萬畝快速增加到8300萬畝。2022年,東北地區建成56個整體推進縣和700多個縣鄉級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

7月31日,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在讀博士生沙野(右)和在讀碩士生蔣家偉在測量保護性耕作玉米樣本數據。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吉林省還逐步構建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護路徑。如今,吉林省在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推廣深松深翻、米豆輪作技術等黑土地保護10大模式。

7月31日,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保護性耕作試驗田,在讀博士生沙野(右)和在讀碩士生蔣家偉在查看玉米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公主嶺市推廣秸稈深翻還田、米豆輪作、增施有機肥等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100余萬畝,效果也逐漸顯現。“項目區內耕地地力平均提升0.67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提升3.6%?!惫鲙X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孟繁強說。
近年來,吉林省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一批科研院校共同建立黑土地保護科研基地。從探索高產增效的“梨樹模式2.0”,到秸稈高值化利用,再到構建鹽堿地高效治理模式,吉林省累計啟動100多項黑土地保護課題,在全省建立多個萬畝級和千畝級示范基地。

7月31日,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保護性耕作試驗田,在讀博士生胡文朗查看玉米根部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
在位于吉林省農安縣的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長春示范區農安基地,農業專家們集中試驗,展示秸稈深翻還田、水肥一體等多項黑土地保護新技術,這些新技術正得到當地農民的認可和應用。
“吉林累計選取100個鄉鎮、1008個村、1.01萬名新型經營主體開展黑土地保護技術示范,培育109個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服務,提升黑土地保護示范效能?!奔质∞r業農村廳黑土地保護處負責人劉彥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