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富有延邊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之路——記吉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州教育局

在延吉市新興小學校的“行走的課堂”上,孩子們手拉手走進延吉市歷史文化博物館,在文物與史料中觸摸家鄉歷史的脈搏;延吉市第八中學的思政精品課展示現場,學生們圍繞“日常生活中如何維護民族團結”展開熱烈討論,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這樣的場景,如今已成為延邊州校園里的常態。這背后,是州教育局多年來如園丁般深耕厚植,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延邊教育的沃土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多年來,州教育局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實施“鑄魂育人”“文化浸潤”“互嵌交融”三項工程,將其作為全州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靈魂工程強力推進。這一過程,不僅有效凝聚了教育系統全體黨員干部和師生員工的力量,更開辟了一條富有延邊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之路。
鑄魂育人:全領域發力筑牢思想根基
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州教育局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將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我國邊疆史等內容納入師培干訓必修課。通過青年讀書會、教育大講堂等活動,引導各族教職工爭當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者與推動者。
為強化教育引領,州教育局成立“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東北師范大學、延邊大學等高校開展思政課研究,構建起“思政課程+學科課程+校本課程”一體化課程體系,實現1576堂課程全學段覆蓋。同時,牽頭十部門制定《關于全面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落實方案》,開展精品課、優秀教學案例等“六個一批”提升行動,推動全州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不斷走深走實。
文化浸潤:全覆蓋構建精神家園
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延邊州目前已建成120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先行校,在與省內優質校的協作共建中,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成為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示范窗口。
州教育局秉持“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理念,在校園內布置體現中華文化的標語、圖案等元素2萬余件,打造文化長廊、主題景觀300余個,培育“中華一脈、同心筑夢”“匠心逐夢”等文化品牌100余個,讓中華文化符號融入校園每個角落。此外,建立50余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地校,連續18年舉辦“書香伴我成長”讀書活動,常態化開展藝術展演和主題演講,引導各族學生不斷強化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五個認同”。
互嵌交融:全方位凝聚行動共識
州教育局始終堅持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著力為各族師生營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成長環境。在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面,堅定不移落實國家三科統編教材使用要求,2024年秋季學期提前一年實現全州中小學各年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全覆蓋,2023年獲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先進集體”。
為打通思政教育“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州教育局每年組織“中華情?邊疆行”“家鄉民俗體驗”等活動,參與人次超15萬;連續三年獲得國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項目支持,近3000名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感悟民族團結的力量,形成了各族師生互嵌交融的育人生態。
7月16日,在吉林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州教育局被授予“吉林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這份榮譽,是對延邊教育戰線久久為功的最佳見證:從2010年首獲省政府表彰,到2022年斬獲州級榮譽,再到此次獲省級殊榮;從2024年高標準承辦全省推進會并分享經驗,到如今“三項工程”在校園落地生根。獎牌背后,是各族師生語言相通、情感相依、血脈相融的生動實踐,更是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時代命題的有力回應。
根深方能葉茂,行穩得以致遠。延邊州教育局將持續澆灌民族團結之樹,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系在校園扎得更深、枝葉延伸得更廣,為譜寫延邊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磅礴教育力量。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棟輝 王昕瞳



